【学科概况与主要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部于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于2007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五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二十余人。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包括国外共产党的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创新,国外学者、特别是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阐释,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呈现出以下优势:其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双重向度上,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挖掘西方马克思主义史论结合的方法论的特点,进行学术史意义上的研究。其二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的批判精神,审视当代西方工业文明社会的发展变化,用“把脉、开药方、见疗效”的方式力求对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表征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之间的关联,着力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实质是研究的重点。其三是以文本研读的方式,将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理论放在现代性批判的维度上加以审视研究,提出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上(时间维度的辩证法与空间维度的辩证法)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新方式。
【研究方向与培养方式】本学科现有四个研究方向: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研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围绕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等人的代表性文本展开研究,立足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揭示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以法兰克福研究所的诸位代表性思想家的思想为基础,着力研究其对现代性问题展开的多重批判,把握其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基础上所实现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转向,挖掘其内在所蕴含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代问题相互结合的实践路径;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立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展开研究,思考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些具体社会问题相互结合并着力对其加以解决的方式,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研究是在比较学的意义上思考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工业文明社会的发展形态与在中国社会发展形态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思考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他国化、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式,以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经验和启示。
本学科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对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发展方向课。其中学科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与方法等;专业主干课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原著阅读、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指导课、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与青年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术前沿等;发展方向课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苏东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流派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思潮、国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
【学术团队与科研成果】本学科点学科带头人韩秋红教授,现有季忠、史巍、曲波副教授,刘金山讲师、博士。自学科成立以来,学科成员围绕学科的研究方向按照学科的发展需要,相继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道德与文明》、《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遵循着“时间维度辩证法”和“空间维度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形而上精神追求与现代性批判的一致性的观点受到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争鸣;出版学术专著5部,其中《现代性的迷思与真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以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变迁为基本逻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迹和理论实质做出了较为清晰的揭示,在相关研究中具有典型性。主持多项高水平研究项目,其中2012年度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建国以来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规律及经验教训研究”的子课题“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研究”,围绕国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展开系统的研究,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推动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